设置

关灯


    第一卷的四个小故事讲完了,我自己简单总结分析了一下,当然你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。

    四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因为某种原因(天灾,战争,自身,他人)陷入到某种人生的困境(饥寒,思念,自责,不甘),最终通过某种途径(他人善举,他人点化,自我救赎,他人感化)走出孤独封闭的内心,灵魂获得救赎。

    人生在世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:人与环境,人与他人和人与自己,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自己。

    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四个故事里有一个对比其他三个显得有些特殊。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完全的自我救赎,他付出的痛苦代价和漫长努力要远远超过另外三个,获得的灵魂洗礼也是最深刻的,我们将这种人称为“孤勇者”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作者在第一卷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:只有“孤勇者”才能忍受孤独,用心灵领悟第二卷,又能走出孤独,解开时间之谜。

    这也预示着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不可能破解第二卷的奥秘。

    “我现在就是那个急功近利的人呢”,我不禁笑着自嘲。

    于是,随手便把书丢到了一边。那本书顺势滚到床下,掉出一张纸条。

    我怕别人发现,赶紧下床捡起纸条。回忆那天黑板上的笔迹,纸条应该出自那个中年男人之手。

    纸条上用钢笔工整地写着:

    “时间之谜封存在孤独和星空铸就的纯真心灵深处”

    我当时无法理解这句话的确切含义,就像我不理解他为什么送给我那本书一样。随着岁月变迁,当我彻底明白这句话的时候,我爱的人却相继死去,人类世界正被黑暗吞噬。

    周六下午,我正准备躺下睡会午觉。宿舍门打开了,进来一位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年轻人,厚厚的眼镜远看就像一抹黑眼圈。

    他叫桑彦实,爱吃辣子的湖南人,本校计算机系的学生,我的好朋友。曾经代表学校参加国际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,得过国际一等奖。作为一个资深白帽黑客,曾入侵过国内多家家知名互联网网站,事后一点蛛丝马迹都查不到,没有做违法乱纪的坏事,只是在主页某个不起眼的地方留下昵称ID“侠客行”,皆以提醒网站后台有漏洞。他还有一个奇怪的癖好,喜欢在代码中加入玩笑式的幽默元素。

    他一直给我一种神秘感,平时不怎么爱说话,几乎没有其他朋友,白天黑夜对着电脑屏幕,快速敲击着键盘。按他的说法,电脑就是最好的朋友,至少不会背叛。

    我跟他是打篮球的时候认识的,他篮球的技术很高,这样一个计算机怪才竟然不是个宅男,让人感觉有点不可思议。他对天体物理也很感兴趣,总是缠着我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。这让我忍不住怀疑他找我做朋友目的,可能仅仅只是为了答疑解惑。

    “走,打篮球去吧,正好有个量子力学的问题找你请教下。”,他一边拍着篮球一边说道。

    我本想睡一会,但是没经住他的软磨硬泡,同时担心他发现那本书。于是,便以收拾一下东西的借口打发他走了。

    我赶紧把那本书跟一堆其他书混在一起,这样就算宿管科来查房,也可以蒙混过关了。

    我穿好衣服,路上顺带买了两瓶水,没几分钟便来到体育馆。

    桑彦实正在练习投三分球。在他的手中,篮球像是他身体的一部分,在抛出的那一刻,像是附着了灵力一般精确地投到篮筐当中,不时传来篮球擦网的清脆声。

    看我过来了,他把篮球传给我。我接住篮球,顺势投向篮筐,结果篮球划过一道弧线从篮筐下面溜过去了。

    “你用力太小了,掌握好角度,再用点力就能进了。”,他笑着跟我说,同时做了个投篮的标准姿势。

    在他的教导下,我逐渐掌握了窍门,投篮也开始越来越准。玩了一个多小时,感觉累了就走向座位并排坐下。

    我递给他一瓶水,他笑着接过来大口喝着。

    “你打篮球进步很快,可我的物理学却烂透了。”,这是向我提问前的例行铺垫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紧接着他又说,“这几天我一直在看关于量子力学的书,越看越觉得反常识,反直觉,甚至反逻辑。”,他收起嬉皮笑脸,表情变得认真起来。

    “对,在我们的认知范畴里,量子力学很多现象用现代物理学根本没法解释,比如:观察者效应,量子纠缠等等。”

    “我不看月亮的时候,月亮就不存在吗?”,他沉默了一会突然抛出一个问题,就像刚才抛给我篮球一样,看我能不能接住。

    “如果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说,确实如此。微观世界的电子运动,是由波和粒的叠加态构成的。当你不看它的时候,它的运行轨迹就像一团电子云,散布在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,也就是说,这时候的月亮弥漫在空间,是各种可能的叠加,而不是聚集成一个固定的物体。月亮也是由量子构成的,而量子的运动是不确定的,测不准的。当你看月亮的时候,月亮的电子就会立刻塌缩,变成了一个固定的点。整个的月亮就会塌缩成我们看到的那个形状。换句话说,它是根据波函数,也就是说,这个月亮存在的概率。它是不确定的,非客观、非存在的。不确定的粒子不是粒子,只是一种概率波。它有可能在北京,也有可能在火星上,更有可能弥漫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。既然组成月亮的每一个粒子,都是不确定的,那月亮本身也是不确定的。它是无数粒子和无数可能的叠加。不存在一个客观的,实实在在的月亮。只有在你观测的时候,有了意识的参与,它才会塌缩成一个月亮。”

    “听上去感觉不可思议。我跟别人在一起,我不看,别人看,别人对我说他看到了,难道也不存在?”

    “因为在别人看的时候,有观察者参与,月亮在那一刻存在。如果没有人类存在,它就不叫月亮,更别说什么存不存在了。”

    “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,还是意识决定物质?听上去有点唯心主义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可以这么理解,其实并不是在谈月亮,而是在谈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。在未观察之前,观察者是无法确定存在还是不存在的,只有在观察的那一刻才能确定。我们的宇宙就像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不停运动的混沌系统。”

    “我想到了王阳明的心学。”

    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”

    “对,就是这句。目前主流哲学都是起源于西方的哲学,咱们中国的哲学更加高深莫测,真是道可道非常道。”

    “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贝克莱的观点——存在即被感知。看见花时,感觉到了,花就存在;没有看见时,感觉不到,花就不存在。”

    “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:贝克莱是想通过‘存在即被感知’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,结果到最后,为了保证物的存在,贝克莱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。王阳明不同,其‘心外无物’说的是意义问题,和维特根斯坦的‘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’近似。‘心外无物’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,不致‘良知’,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,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。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,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,只有在你见到她那一刻,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,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。先生说致良知,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,与龙场悟道一样,你未见龙场之时,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一隅,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,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,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。”